余老师对本次会议进行简单介绍:“艺科融合”即是将内涵深厚的人文艺术学科与严谨理性的科学逻辑兼容并蓄,科技为艺术的多维度呈现提供技术支持,艺术为科技增添人所需求的精神支持。当今,新科技来越多的“非物质”媒介和数字技术被应用于公共艺术设计的创新中,形成“数字化”“交互式”“沉浸式”等不同于传统形式的公共艺术。
张老师发言:
(一)新媒体装置公共艺术创作的理论指导
在“艺科融合”大趋势大背景的推动下,公共艺术设计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纯造型艺术设计,而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前沿的艺术形态及新媒体式语言,博取所长,加强国际公共艺术创作与交流能力培养,建构全球化跨界设计思维与视野。“艺科融合”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还要在教学课程计划表上切实落实,课程设置注重艺术与科学的“专业性”和“综合性”,专业性指的是在基础授课阶段可以重点讲授不同学科的专业特点,综合性指的是在高阶课程阶段需强调运用整合不同专业的知识,将其特色与公共艺术相联系。
(二)新媒体装置公共艺术创作的教学实践
1.实地调研——在场体验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带领学生到设计活动发生的实地去体验或者直接接触设计活动,这种方式的学习要比其他学习模式能够提供更多相关的设计现象,并促使学生以一种主动的深入的方式观察和思考设计问题。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和社会性表明在创作过程中除了提高学生的主动创造能力,还需要对当下流行的被大众认可接受的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进行实地调研,分析记录,意义解读。
2、创新构思——任务驱动
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知识输入”,这一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实践输出”。由教师创设作品展示任务,引入展览主题,学生围绕主题构思作品。这一阶段的学习目的主要是明确任务导向,每个公共艺术作品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如何引导学员探究研究问题的本质,了解大众审美取向,分析受众心理需求,将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作为空间精神与受众之间维系的纽带是构思阶段的重点。
3.多维表现——研讨反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脱离了实践验证的理论知识很难具备说服力和可信度,也难以内化为学员知识体的一部分。学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实践,经过前几个阶段学习的沉淀,各组成员围绕自己构思的主题和预设的草图模型开始制作实物。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公共艺术教学部举行“...